近日,由斯坦福大学主导、来自MIT、OpenAI、哈佛、麦肯锡等机构的多位专家教授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年度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美国依然是当仁不让的王者,但中国的AI技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追赶。报告中有几个惊人的数字:与2000年相比,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学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提高了44%。清华大学去年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向的学生数量是2010年的16倍。
更前沿的技术突破、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充足的人才准备,当热潮渐渐褪去,这个被押注了未来的行业,依然承载着人们对明日世界较广阔的想象。
今年,腾讯推出了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医学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据介绍,截至7月,“腾讯觅影”已累计辅助医生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90余万患者,提示风险病变13万例。
投资热度高涨、新产品层出不穷,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其较亮眼的应用之一。普华永道去年10月发布的全球AI报告分析了各个主要行业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认为影响较大的是医疗健康和生物制药产业。从较开始为患者回答问题、初步分诊、提供就诊流程等信息的“晓医”,到以456分的成绩通过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科大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再到“火眼金睛”的肺部结节等图像识别系统的应用,AI为传统医疗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特别是AI在新药研发中发挥的价值,让这个耗资巨大又常常收效甚微的行业看到了希望。目前,全球有近100家初创企业已在探索用于研发新药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改进以及由其引发产生的新型药物研发技术,将极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不过能为患者提供初步的诊疗意见、为医生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站上手术台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扎实推进,已经开启重构医疗体系的尝试。
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 特别是随着“刷脸支付”的普及,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身份信息,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信息都被机器收集。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就处在“裸奔”状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需要管理者、相关行业企业、公民个人的协同努力。目前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我国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应及早筹谋,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应用程度及存储设备的安全程度、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意识、规范行业信息收集标准等。
文章内容摘自人民网